查看原文
其他

战“疫”英雄 | 把危重症患者救下来!中大这支医疗队用“硬核”打法攻克新冠救治难题

中山大学 2020-09-0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山一院 Author 中山一院

编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校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广大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我校附属第一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我校10位同志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为此,我们推出“战‘疫’英雄”专栏,讲述白衣天使们救死扶伤的故事。让我们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致敬!  


3月11日晚6时,大屏幕前方,一场广州与武汉的多学科专家会诊正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际远程会诊中心进行。


3月11日晚,附属第一医院与武汉协和西院举行多学科专家会诊


这是自2月21日开展首场多学科大会诊以来,附属第一医院发起与武汉前线的第五次多学科会诊。


通过这种“面对面”方式,谢灿茂、董吁钢、郭禹标等多学科“大咖”专家坐镇广州指导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队所在病区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


“最强大脑”敢啃硬骨头



武汉汉口医院、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是武汉新冠肺炎危重患者集中收治点。从除夕夜开始,附属第一医院派出了三批医疗队150名医护人员在这里驻点支援。


医疗队刚进驻时,危重症患者治愈率低、死亡率高成为最大的一块“硬骨头”。危重症患者面临的往往不是单个疾病问题,而是多个脏器受累、多种并发症存在,如何挽救这些危重症患者生命,成为摆在医疗队面前的一大现实考验。


“在救治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这一领域,我们希望集结高水平专家,为患者救治献策献力,更好地降低新冠肺炎的病亡率”。我校副校长、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肖海鹏表示。


 我校副校长、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肖海鹏,医院副院长陈旻湖等20多位专家参加大会诊


2月21日晚,首次跨省针对武汉前线的危重症患者的多学科远程会诊在附属第一医院国际远程会诊中心拉开了序幕。


这次会诊可谓是集合了“最强大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医学部、消化内科、血液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放射诊断科等10多个学科的20多名业内知名“大咖”专家协同作战,不少还是抗击非典的老将,他们为两名病情最重的患者制定了综合救治方案。


“前线有需要,后方多学科专家就会立即连线响应,提供诊治方案。”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陈旻湖教授介绍说,医院建立的这套会诊机制,不仅仅是负责指导病例会诊、临床救治工作,还对医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如今,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已成附属第一医院救治危重症患者的定例。在多学科专家合力救治下,一些合并多种基础病、并发症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早期武汉汉口医院、协和医院西院区危重症死亡率高企的势头被扭转。


“软硬兼施”攻克危重症



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队进驻武汉协和医院后,一个病区50多张床位一天内就住满了重症患者。这些患者大多是严重低氧、重度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有些老年患者由于基础疾病较多,病情重、进展快,持续发展成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由于武汉协和医院只有一个重症监护室(ICU)病区20张床位,普通病房设施简单又无法为重症患者提供必要的支持,重症患者收治难成为医疗队面临的又一个问题。


在此情况下,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队因地制宜,迅速行动搭建“高级生命支持单元”,从设计布局、消毒措施、设备筹备到人力调整、应急方案都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做好了应急预案。


重症患者在“高级生命支持单元”中接受治疗


很快,一个装备了无创呼吸机、氧疗仪、多功能监护仪床边超声机、床边心电图、输液微量泵、可视喉镜、正压头套、运药机器人等设备的“高级生命支持单元”便运作起来了。

   

“虽然还达不到ICU的硬件要求,但能够基本满足重症患者的救治需求。”附属第一医院驰援武汉协和医院医疗总队临时党总支二支部书记陈振光教授说。

 

把危重症患者救下来,不仅要硬件支撑,还要靠“硬核”医疗技术。

    

“高级生命支持单元”投入使用后,床旁新冠肺炎患者血液滤过技术(CRRT)、俯卧位通气技术等一系列医疗技术得以开展,重症患者接连被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

   

在此之前,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队另一个援助点——汉口医院,一场针对危重患者的“生死营救”可谓惊心动魄。

   

就在附属第一医院第一批医疗队进驻武汉汉口医院没多久,一名75岁的男性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至60%。直觉告诉正在查房的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队员、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吴健锋,患者很可能发生了气胸。

 

队员们由于身穿防护服无法对患者进行听诊确诊,吴健锋立即联系医务科调来超声机,队员司向就在床边通过重症超声可视化技术探查,迅速明确了气胸诊断。队员易慧、肖冠华在超声引导下急行胸腔穿刺置管,引出大量气体,患者终于转危为安。


医疗队员利用重症超声可视化技术明确气胸诊断


这是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队首次开展床边重症超声技术救治重症患者,这项技术为抢救赢得了先机,此后又被应用到了患者心脏疾病筛查中,提高了汉口医院的重症救治水平。


“精锐尽出”战斗第一线



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队中许多队员是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科等领域知名专家,不少人还参加过抗击非典,国家一声召唤,他们第一时间直奔前线战斗。


抗疫斗争中医务人员在高强度的工作之外,还要面对被感染的风险。如何让医务人员有个安全的工作环境?院感专家、附属第一医院驰援武汉第一批医疗队队长刘大钺直言是来“稳定军心”的。


刘大钺教授改造隔离病房


刚到汉口医院时,刘大钺发现汉口医院病房老旧、缺乏隔离防护、医护人手严重不足,并不具备传染病医院的隔离条件。面对困难,刘大钺一手抓管理,一手稳军心,重新设计病区和管理流程,改造清洁区、缓冲区、污染区,同时与广东医疗队专家联合制定了院感防护手册加强医务人员安全防护,工作之余还当起了“清洁工”“送饭员”“搬运工”……“我们就是来解决问题的,有困难就克服它。”刘大钺说。


管向东教授在重症病房指导救治工作


作为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一个多月来深入武汉乃至湖北各大医院的ICU第一线巡查,除了指导救治危重症患者,他还与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队员等一起编制了重型和危重型患者诊疗方案。

 

“集中重症医学专家的智慧,形成一个专家共识,对患者的常规化治疗会有利很多。”管向东说。

 

在附属第一医院驰援武汉的150人“特战队”中,护士占74%,领队的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中华护理学会呼吸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成守珍,被护士们称为“定海神针”。

   

2月13日下午1时,一名新冠危重症患者突然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直线下降,危在旦夕。正在查房的附属第一医院支援武汉协和医疗总队队长朱庆棠、临时党总支书记成守珍、副队长罗益锋、队员刘勇军、匡煜坤、郭松等专家立即组织插管抢救。

 

然而,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插管是最危险的操作,操作中患者随时可能喷射出大量含有病毒的气溶胶,一不留神就会被感染。

   

在完成气管插管和深静脉穿刺后,护士们纷纷抢着把危险留给自己。“你们都别抢了,还是让我来吧!”说完,成守珍亲自上阵,在护士卫政登、唐宇君等人协助下,最终成功给患者放置了胃管,患者生命通道被打通了。

 

“救回来了!”看着患者血氧饱和度快速回升,大家松了口气。


团队成功为患者气管插管和胃管插管


事实上,这次驰援武汉的150名医疗队员中还有很多是身经百战的老将。

   

医疗队队长朱庆棠教授一早就递交了“请战书”,临时党支部书记杨璐副主任医师曾在非洲加纳支援两年,还有重症、呼吸专家吴健锋、罗益锋、黄建强是17年前经过抗击非典历练的老将……

 

“国有难、召必至、战必胜!”出征前管向东说的这句话,道出的不仅是医院医疗队员的决心,更是面对疫情必胜的信心。


“医病医心”点燃新希望



在这场与病毒斗争的战疫中,除了专业治疗外,给予患者心灵抚慰关爱,点燃患者对生命希望也是队员们的必备技能。

    

2月29日,整整一个月,在经历了反复发热、呼吸困难加重、下肢深静脉血栓、消化道大出血等生死考验后,97岁的新冠肺炎患者付奶奶终于治愈出院了,这是武汉协和医院目前治愈患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住院期间,黄天雯护士长和队员们每天给奶奶鼓劲加油:“奶奶,我们与您在一起,来,我们拉着手!”

   

老人可以吃流质食物后,黄天雯和队员们又在病房和驻地酒店之间发起了“一碗粥”的爱心接力。每天队员们把一碗热粥送到老人床前,并小心地喂给她的时候,付奶奶都会露出慈祥的笑容。

  

出院那天,付奶奶的外孙女感动地说:“老人家能够顺利出院,与你们的爱和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我们的感谢之情!”老人则向队员们竖起了大拇指。


付奶奶为医疗队员竖起大拇指


医疗队员们的关爱温暖了患者的心,而患者的话语也常常让队员们感动不已,成为队员们前进的动力。

    

到达武汉后,李智英护长与队员们便开启了战斗模式,繁重的医疗护理工作之余还有给与患者全方位的生活护理,打水、送饭、喂饭、清理垃圾……

 

原来这些小细节也让患者铭记于心,温暖的话语在他们写给医疗队员的10多封感谢信中比比皆是。

  

“当我知道这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队时,我知道我有救了。”

  

“我认得你,你一上班就来看我,我的女儿也是护士,看到你就像看到了我女儿。”


李智英护长在病床旁护理患者


对于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队员来说,他们身上还多了一种“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家国情怀。




推荐阅读


--- iSYSU ---

来源:附属第一医院

作者:彭福祥、梁嘉韵

编辑:谭颖心

责任编辑:黄嘉琦

初审:李劲峰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